老庄不养生论
2019-10-04 09:29:46
  • 0
  • 0
  • 0
  • 0

    

《道德经》与《南华经》之主旨皆曰“无为”,但是就其目的性来说,两者是有差别的,老子之无为,是建立在“柔弱胜刚强”的信念之上而期望达到“无不为”的;庄子之无为,则因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淡泊处世,不为功利所驱使,只是试图“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而已。然而当老子和庄子各自将无为应用到养生之道上的时候,则都得出了一个令人莫解的结论:“为了养生不要养生”。更为扫兴的是,这个结论与当今热衷养生健身而不惜钱财食服滋补品,或者不辞辛苦心甘情愿接受魔鬼式训练的举动十分相悖。

养生健身是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必然追求,媒体推波助澜的包装,更成就了种种神话,使我们在银屏上目睹了花甲老妇搔首弄姿装少女,耄耋老翁粉墨登场扮少年,于是一时以滋补或者超负荷的锻炼为时尚,不仅损失钱财,更致使许多老年朋友受到伤害。有从双杠上摔下鼻破牙落的。有损伤了脊椎,不得不箍上护腰的。有日行万步磨坏了膝盖骨,不得不置换人工膝盖的,不一而足。

老夫今年七十有六,初识者往往猜我只有五、六十岁。这使我很得意,对方也饶有兴趣地询问我的养生之道,我回答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老庄的“无为”。对方听了很茫然,我则暗笑,无为就是不养生啊!

《道德经•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让老夫来说就是:人一生下来就往死里走,长寿的占三成,短命的占三成,自己找死的也占三成。怎么会找死呢?养生养过了头嘛!会养生的人是不找死的,他会避开犀牛之锐角,老虎之爪牙,兵器的锋刃…有人会问,这说的是养生吗?我说这是最高的养生境界,然而只有你读懂了《庄子•养生主》才能明白。

《庄子•养生主》中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上都有啊,所以我就不讲故事只说最后的一段议论。说是有三种解牛厨师,一种不回避骨头,用刀就砍,一种虽然不砍骨头,却是不按肌理纹路乱割一气,还有一种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位姓丁的厨师,他的操刀之法是在筋腱骨骼间“游刃”,如何游刃这一段古文就不抄录了,直截由我用今天的话来讲吧:“不要去碰骨头,要在骨头之间的缝隙中行走,要小心翼翼地经过关节,以心代眼观察,以神代手操刀,刀刃到处,剔除了骨头的牛肉如泥块般纷纷坠地…”。

第一种厨师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第二种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唯有丁厨师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和新磨的一样。 于是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显而易见,文惠君悟得的养生之道不是滋补吃喝,他悟得的养生之道是对身体爱惜不作践而已。这虽然是通过文惠君之口说出来的,却是属于庄子的养生之道。

前面说老子认为养生必须懂得躲避犀牛的角、老虎的爪牙、兵器的锋刃。你看,这与庄子的养生之道,不与骨头硬碰,不是很相似吗?他们都主张养生不在于“生生之厚”,就是不过度地奉养,他们理解的养生,不过是爱惜身体,不使之轻率地消耗了,因为人的体魄是一种有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其实人的一生如何支配这个资源,是大有讲究的。大体上说,应该在青春嘉华之季,拓荒创业。在年富力强之时,稳健精进。在颐养天年之岁,则应该自在逍遥了。所以说,老而逞强,既有乖天时亦不得地利,能无折损乎?

因此告诫朋友们,特别是老年朋友,养生之道不在滋补和超负荷的锻炼,而是像“善摄生者”回避犀牛之角,老虎之爪牙,兵器之锋刃那样,也像庖丁回避骨头那样,爱惜身体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其实奉养太丰厚是自寻死路,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更为突显了出来。营养过剩是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症的主要杀手。据说营养过剩引起疾病和一种“怕挨饿”基因有关,而这种怕挨饿基因的形成又与那时的生活环境相关。说是现代人的开山鼻祖智人是二十万年前由南方古猿进化而成的,那时候的人是会经常挨饿的,所以逮着机会就猛吃一顿,不仅猛吃,还要能把能量储存起来,以便挨饿的时候消耗,于是就进化出了怕挨饿基因。直到工业时代人类才开始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不挨饿了,可是怕挨饿基因还在发挥作用,它拼命地储存能量却没有释放能量的机会,于是营养就堆积起来了,各种现代病也就生出来了。现代病除了由于吃惹出来的,还有由于睡觉惹出来的,失眠症、神经衰弱症、忧郁症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等,都与人类的睡眠习惯被改变有关。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创造的夜生活颠覆了古人的睡眠习惯,然而古人的睡眠基因还在,怎么会不引起疾病?正因为如此,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的时候,医嘱少不了说“早睡早起”,这个医嘱隐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使生命轨迹回复到基因规定的轨道上来。

还有现代人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压力,也是导致这类疾病的一个因素。工业时代从开始至今不过几百年,相对于基因形成的二十万年来说,不过是一瞬间,因此人类的体质对于现代生存环境不适应是一个不难理解的事实。可以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一条由基因所规定的生命进程曲线,而这条生命进程曲线正被现代生活方式干扰和扭曲而偏离了原来的位置。那么如何排除对生命进程的干扰和扭曲,就成了维护生命的世界性难题。我相信中国气功已经对这个难题作出了解答。中国气功通过“打坐”进入一种冥想状态可以有效地释放心理压力。如所周知,人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当他作为生物的人的时候,是天真的率性的,而当他作为社会的人的时候,是被束缚的被压抑的。气功的冥想状态就是离开社会性而进入生物性,进而忘我融入天地间,此刻你会看到壮丽辉煌的奇景,因为你生命的感知力实现了超越,如同鸽子感知地磁场,如同植物生长趋向阳光 ,这时候你感知不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而是通过心灵感应,此刻你回归天真,享受喜乐,人类社会的冗杂烦恼祛除一空,于是你的生命进程曲线向正常回归,你因之实现了一次对生命的维护。

中国气功的首创不知是谁,然而有文字记载的大概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还是用我的话来讲吧:彻底放松身心,镇住躁动守住宁静,似坠入虚无,但见无中生有,汇成万物。生之于道,必回归于道,于是得见芸芸万物初始之根源。归根是归于静止,运动则生成万物,所以动静往复就是道,遵道则明,不遵道妄动,则非平安之举。得道之人可以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则坦荡公正,公正则能行王道,王道取法于天,天道取法于自然,自然才能长久,终生都没有危难。

凡是有过打坐体验的人,都可以读懂这段话并引起共鸣,似乎心灵的相通一样,这使我们得以推测老子应该是一位高气功者。我带着这样的猜想再去读《道德经》,似乎对某些章节更容易理解了。例如《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有一段文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古奥的文字,如果不明白是老子在冥想状态之所见,谁读得懂?

综上所述,可知老庄的养生之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不要奉养太丰厚。二是不要勉强自己做超负荷的锻炼。三是修习打坐,对生命进程进行维护。

老子活了一百多岁,在那个时代是著名的长寿者,证明他的养生之道是成功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