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窥易见一斑
2019-10-04 10:06:55
  • 0
  • 0
  • 0
  • 0


《易经》称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元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就是说《易经》可以解释万事万物,然而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易经》有六十四个符号(称为卦),它就是用这六十四卦来图解、类比万事万物的,即使从未涉猎过《易经》的人也可以想见,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表达方式。

比方说“鼎”卦的符号 ,颇像鼎的示意图,下面有

脚,上面是中空的容器。这六根横线叫做“爻”,没有断开

的横线叫“阳爻”,断开的横线叫“阴爻”。卦画上面的三横

(阳—阴—阳)代表“火”,下面的三横(阳—阳—阴)代表“风”,也代表“木”,这简直就是一副架起柴来烧的样子,易经称这种“样子”叫做“象”。

在鼎卦的符号下,还有一些说辞,它告诉你,鼎脚是有风险的,鼎脚断了,不仅煮的东西吃不成,还会搞的乌烟瘴气。于是它进一步发挥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就相当于鼎的三只脚不胜任,会招来灾祸。

将鼎卦倒过来看,就成了 “革”卦,“革故鼎新”一词就来源于此。将卦倒过来看有一个术语,叫做“综”,这里革卦就是鼎卦的“综卦”,反过来说鼎卦也是革卦的综卦。还有一个术语,叫做“错”,就是将本卦中的阳爻换成阴爻,阴爻换成阳爻,就变成了本卦的“错卦”,这里鼎卦的错卦就是 “屯卦”,屯卦也是鼎卦的错卦。算卦人不仅要看本卦,还要看综卦和错卦,“错综复杂”一词就来源于此。

显而易见,综卦和错卦都是作为本卦的一种对称出现的,而《易经》和“易学”(从先秦汉唐明清乃至当代对《易经》的研究)无时无处不在“对称性”里翻跟头。

古人在实践中很容易认识循环论,比如观察到昼夜更替,观察到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就很容易猜想这是一种循环。同样,观察到天晴和天阴、山洞外和山洞里的不同,也很容易认识到阴和阳的区别,进而认识阴阳论。还有因果论也是很容易体验到的,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来没有经历过种下的是瓜,长出来却是豆的。然而对循环论、阴阳论、因果论更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对称论是它们更高级的形式,循环论可以看作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对称,阴阳论可以看作事物在空间上的对称,因果论可以看作事物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对称。《易经》的六爻结构以及六十四卦的编排,就是中华文化讲究对称的一个缩影。比如中国式建筑不同于西方的哥特式或者巴洛克式建筑,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称性。无论是北京的故宫还是长安的古城,都将建筑的对称性演绎到了极致。中国的对联文化更是将对称性推上了巅峰,其上下联的字数、平仄、词性、词义乃至上下联所述之事物和上下联的意境无不讲求对称,甚至对于对称性的优劣也有讲究。有鉴于此,笔者相信通过解读对联,可以管窥《易经》之一斑。

本来《易经》是一部占筮的应用书,用五十根蓍草,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得出一卦,然后查书上的占断辞,推想占问之事的结果。这个方法比之龟卜是一种进步。龟卜是以龟的腹甲板(有少量牛的肩胛骨)为材料,整理加工后,用火烤到爆裂,观其裂纹推想神的指示。现在有一部书叫做《卜辞》,就是现代学者研究甲骨文的记录。我们今天当然不会以龟卜或者占筮来预测事物的吉凶了,研究《易经》主要是玩味卦爻象和卦爻辞,作为哲学修养的资源。其实古之先贤早就如此,说“善于易者不占”,孔子也说“不占而已”。

按传统的说法,《易经》的作者是三个人,伏羲画卦,周文王作卦辞,孔子作易传,这就是“易更三圣”之说。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它和许多经典一样,是许多人许多年共同的作品。不过易更三圣的说法更像是一种象征,按《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的说法,中华民族是由华夏部落集团、东夷部落集团和苗蛮部落集团融合而成。他们分别占据西北、齐鲁和荆楚地区,这正好与周文王所在的岐周,孔子所在的鲁国以及伏羲所在的蛮荆相符。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易经》的根系原来是如此之广深啊!好,下面进入正题。

先看孔府的一副对联:

素王千古

名教万邦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王”者,是有土地有人臣的一国之主。称孔子为素王乃是为了与之区别。如果说“王”是有权威者,那么“素王”则是无权而威者。“素”是白,是不加修饰,又是“荤”的对应,所以“素王”也就是没有金銮宝殿,没有六宫粉黛的王。

其实历来都尊孔为“圣”,称之为“王”就自然而然地牵扯到“外圣内王”或者是“内圣外王”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说到曾国藩。有副对联如此评价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如此完美的人生是如何达成的呢?曾国藩自己说是:“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申不害、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商鞅和慎到。韩非子说,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所谓“法、术、势”就是法家的三板斧。不过法家所说的“法”,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不是今天的“依法治国”的法,他们所谓的“术”,是“帝王术”、“御民术”,他们说的“势”,就是摆谱讲排场,宫殿巍峨,禁卫森严,锦衣玉食,仪仗威赫,无非要造成一种威势,使人不敢仰视而匍匐在地。

曾国藩忠君爱国的一生,堪称儒家之楷模,其奋起于国家危难之秋,身退于功高震主之时。难得的是曾国藩以儒家为道,却内含法家和道家之术,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为了讲清楚“外圣内王”或“内圣外王”的问题,须要介绍一点卦画结构的知识,系辞上篇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作成下图:

这八个三爻卦称为经卦,六十四个六爻卦称为别卦,就是说别卦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我们看泰卦 ,其上卦(也称外卦)为经卦“地”,下卦(內卦)为经卦“天”。地的属性是柔顺,天的属性是刚健,凑成泰卦的属性(称为卦德)就是“外柔内刚”。泰卦的综卦和错卦都是否卦 ,其外卦为天,內卦为地。凑成否卦的属性是“外刚内柔”(说丑了不就是“外强中干”吗?)所以象辞说泰卦具“吉利亨通”之象,说否卦具“小人不利君子”之象。于是“外圣内王”与“内圣外王”哪个更好的问题,答案也就清楚了。

再解读下联。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当然是希望通过“正名”来恢复周礼。比方说“君”这个词初始的含义是指一方领主,如“国君”、“君主”,后来这个词就泛化了,如“君子”、“先君”,所以说“名不正”了,而“名教”就是用正名来施以教化,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恢复周礼是要维护社会秩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在“犯上作乱”频频发生的年代,当然是具有维护和平的意义的。

名教对素王,万邦对千古,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

平仄对仗: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

意思上是荣誉与功劳的对仗。

意境上是时间与空间的对仗。

这副对联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写出了深厚的人文,宏大的时空,还尽在对仗里翻跟头啊!

再看孔庙大成门对联:

大象承乾,处处春光寒转暖

三阳开泰,年年淑景去还来

所谓“大象”是《易经》中的一部分。《易经》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经有上下篇。传分为“系辞”、“彖”、“象”、“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前三项有上下篇,所以传有十篇,称为“十翼”。象又分大象和小象,大象解释卦,小象解释爻。这是对书本的目录而言。其实“象”本身的意义前面提到过,说鼎卦的象就是架起柴烧火的样子,其实鼎卦的象辞是这样的,“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其象,如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为了更好地体会“大象承乾”,不妨看一下乾卦的经文:

乾,元,亨,利,贞

上九 亢龙,有悔。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 潜龙,勿用

九是阳爻的数字表达,六是阴爻的数字表达(前面已经说过阳爻的符号表达是一横,阴爻的符号表达是一断横)其初、二、三、四、五、上是表示爻位。

经文说的是龙,却代表着一类事物。哪一类事物?

阳刚的,雄健的,成长顺利的,直线上升的等等。六条爻辞是说这一类事物的发展都有这样的六个阶段。或问:其它类别的事物怎么办呢?答曰:其它类别的事物用其它的卦来解说,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公式,你选择一个合适的公式套进去就得了。

继续看这段经文,这段经文不难理解,令大家困惑的可能是“利见大人”、“无咎”、“有悔”等,我的主张是不必拘泥于文字,因为它是历史上占筮记录的遗痕。就说“利见大人”吧,这应该是古人经常占筮的问题“来不来?”或者“见不见?”占筮的结果是“利见大人”,因而记录下来了。所谓“大人”,应该是上层人物,对应的下层是“小人”嘛。所以它也许是某邦国或者部落的外交记录,我们今天来看,只当它是“利好”就可以了。至于“咎”、“悔”等字,词意变迁不大,更可以一概以“利好”或者“利坏”敷衍之。

有了对象传和经文的理解,再来看“大象承乾”的意思就清楚了,它说的是“天行健不可阻挡的向上发展”,哪是怎样的一种发展?下联的“三阳开泰”会告诉我们。

下表是汉代易学家孟喜和京房的“十二月卦气说”,坤卦 主十月,节气为小雪,复卦 主十一月,节气为冬至,卦画底部阴爻变成阳爻,称为“冬至一阳生”。到临卦 主十二月底部已是兩阳爻,到泰卦 主正月,底部三阳爻,这就是“三阳开泰”,前面已经说过,泰卦具吉利亨通之象。

复 十一月 冬至(一阳生) 冬

临 十二月 大寒 冬

泰 正月 雨水 春

大壮 二月 春分 春

夬 三月 谷雨 春

乾 四月 小满 夏

姤 五月 夏至(一阴生) 夏

遁 六月 大暑 夏

否 七月 处暑 秋

观 八月 秋分 秋

剥 九月 霜降 秋

坤 十月 小雪 冬

再看“处处”对“年年”,这是名词对名词,叠词对叠词,又是时间对空间。

“春光”对“淑景”,不如“处处”对“年年”好,这个讲究是因为“春光”和“淑景”两个词都是说风景的,属性相同,称为“正对”,而“处处”和“年年”是时间对空间,属性正好相反,称为发对,反对为优。反对为优之说是《文心雕龙》中就提出来的,距今已有1500年。

平仄对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似乎出了一个例外,下联第三字理应为仄声字,但按相关规矩,此处可以不讲究,就不展开说了。

下面说一下乾卦的彖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彖(音tuanˋ)是传说中的一种兽,能够咬断金属和铁,彖辞的意思当如我们今天说张铁口李铁口一般,说这个断辞很准。

彖辞中有句“时乘六龙以御天”,说的谁啊?不是羲和吗?这是《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帝俊之妻羲和,每天都架着六条龙拉的车,载帝俊巡天。还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安排他们每天轮流值班,不料他们不听话,十个太阳都出来了,才有后羿射日的故事,才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说明什么呢?博大精深啊!

最后再看南京太平天国龙凤殿的对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可能大家已经一眼看出“龙飞九五”,就是指乾卦九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就是以“九五之尊”指称帝王的出处。这副对联无须作什么解释,值得玩味的是,太平天国以拜上帝会起事,在建都天京后却在大殿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反映出他们对《易经》的修养,对尧舜儒家风范的推崇,而作为太平天国不可逾越的对手曾国藩,也属儒家之楷模。这说明什么呢?当然是儒家的学术很得人心嘛!无伦你是保卫朝廷还是造反,都会选用儒家最心仪的武器——《易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